又過了幾年,林川已年近而立。他在廠里的地位無人能撼動,遇到任何工藝難題,大家第一反應就是去找“林師傅”。
有次老板甚至笑著說:“川子啊,要不是有你,這廠子早就撐不下去了。”
話雖是玩笑,但林川心里卻有一絲沉重。廠里的規模小,設備陳舊,客戶越來越挑剔。很多時候,他費盡心思做出的零件,卻因為報價高一點點而被客戶放棄。
“再這樣下去,我的技術終究被埋沒。”某個夜晚,林川看著機床閃爍的燈光,心里第一次生出了一個念頭——自己開廠。
客戶的質疑
一天,一個老客戶走進車間,拿著圖紙皺著眉:“林師傅,這批零件精度要±0.01,你們廠能保證嗎?”
林川接過圖紙,沉思片刻:“工藝沒問題,但設備要改裝一下,加工時間會更長。”
客戶嘆了口氣:“你水平我信得過,但廠子條件不行啊。要是你自己單干,我肯定支持。”
這句話像一把火,徹底點燃了林川心里的想法。
第一次“兼職”接單
為了驗證自己能不能獨立撐起一片天,林川開始悄悄接一些零散的外單。他用廠里的廢料和業余時間加工,客戶不多,但質量過硬,口碑漸漸傳開。
有一次,一個朋友介紹了幾件不銹鋼零件,要求極高的表面光潔度。林川花了整整一個周末,利用夜班空閑把零件磨得亮如鏡面。交貨那天,客戶當場豎起大拇指:“林師傅,以后這種活兒就找你了!”
這種被認可的感覺,讓林川對“創業”二字愈發執著。
格嘰格嘰上的突破
然而,單靠熟人介紹,訂單太有限。林川想起當年在格嘰格嘰上接觸到的信息。于是,他注冊了個人賬號,把自己加工過的案例發了上去。
他寫得很用心:
- “十年加工經驗,精通數控車銑、五軸加工、模具制造。”
- 配圖是零件的高清照片,標注了關鍵尺寸和粗糙度。
幾天后,就有陌生客戶留言:“能加工一批鋁合金外殼嗎?要陽極氧化處理。”
林川立刻回復,詳細詢問了尺寸、公差和批量。雙方很快達成合作。這是他通過格嘰格嘰拿到的第一單,雖然數量不多,卻讓他看到了無限可能。
更讓他驚喜的是,在格嘰格嘰的交流群里,他結識了不少同行。有人教他如何優化刀具壽命,有人分享了外協熱處理的渠道。林川感受到,這個平臺不僅是接單的地方,更像是一個資源庫和人脈圈。
技術人的隱憂
雖然訂單逐漸增多,但林川心里并不輕松。他必須在“廠里工作”和“私下接單”之間小心平衡。一次,他因為熬夜加工外單,第二天在廠里打瞌睡,被老板發現。
“川子,你是不是在外面干活?”老板質問。
林川沉默片刻,終于點頭:“是的。但我保證不耽誤廠里的事。”
老板嘆氣:“我能理解你,可你別忘了,廠子資源有限。要是真有心創業,就別藏著掖著了。”
這句話如同警鐘,敲在林川心頭。他意識到,自己必須做出抉擇。
創業的火種
某天深夜,林川再次登錄格嘰格嘰。首頁的宣傳寫著:
“贊助365元,即可獲得首頁推薦、SEO優化,全網矩陣宣傳,讓更多客戶找到你。”
他盯著屏幕,心跳加快。365元,對他來說不是小數目,但一想到可能帶來的回報,他果斷點下了支付。
第二天,他的廣告出現在首頁:“林川精密加工——擅長數控車銑、五軸加工、模具制造,歡迎外協合作。”
沒過幾天,他接到一通來自外省的電話:“我們在格嘰格嘰上看到你的廣告,能不能做一批樣件?”
這讓林川徹底明白:格嘰格嘰,不僅能幫他找客戶,更能幫他走出小廠的限制。
與師傅的對話
某個周末,他特地拜訪了周師傅,把心里的想法坦白了出來。
“師傅,我想自己開廠。”
周師傅沉默良久,點了支煙,緩緩說道:“我早知道會有這一天。川子,你有天賦,也有心勁。但記住,開廠不是只靠技術,還要懂管理、懂市場。你要想清楚。”
林川點點頭:“我明白。技術是根本,但客戶和資源,得靠渠道。我現在有格嘰格嘰這個平臺,能讓我接觸到更多人。我想試一試。”
周師傅深深地看了他一眼,眼神里有不舍,也有驕傲:“那就去吧。記住,不管走多遠,別忘了初心。”
夢想的萌芽
夜深人靜,林川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。街燈下,他的影子拉得很長。腦海里回蕩著師傅的話,也浮現出客戶的期待。
“是時候了。”他喃喃自語。
創業的火種,終于在他心里徹底點燃。
辦公耗材?